“疏通知远”:历社学院的科研奋进之路-尊龙最新登录首页

 “疏通知远”:历社学院的科研奋进之路-尊龙最新登录首页

科学研究

“疏通知远”:历社学院的科研奋进之路

  • 时间:2018-09-26
  • 来源:
  • 作者:
  • 点击量:
    本网讯(历史与社会学院 科研办) 近日,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研究专项立项名单公布,我院李琳琦教授申报的项目又喜获立项。截止目前,历社学院已成功获批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项,创下历年立项数新高。为总结经验,不断创新,推出高水平学术成果,学院于2018年9月20日在院二楼会议室召开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开题报告会暨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申报助推会。报告会邀请了安徽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省社科规划办主任唐国富,我校党委副书记李琳琦、副校长朱家存、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马陵合、科研处副处长戴兆国等领导参加。     

      李琳琦对开题项目一一进行了点评,并对学院科研提出了指导性建议。朱家存特别强调项目负责人要树立起科研意识,担负起社会责任,要求着眼项目研究,努力推出高显示度科研成果。唐国富对我院历年取得的科研成绩给予高度肯定,认为安徽师范大学的历史学研究目前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科研具有“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他祝愿学院再接再厉,在科研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十二五”以来,学院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34项,涵盖了重大、重点、一般、青年、后期资助和冷门绝学等各个类别,其中“十三五”期间,我院教师已成功获批16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包括重点项目3项、一般和青年项目11项、后期资助项目2项。这对于一个只有60余位专任教师的学院来说,是一个疏通知远,不断奋进的历程 

                                            拥抱时代,铸造科研之魂
      历史与社会,作为学科与专业设置就包含着社会责任与时代关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历社人铭记的古训,疏通知远,拥抱新时代是历社科研之魂。近年来,学院立足学科特点,强调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引导科研骨干和学术团队融合,在科研管理方面作出了诸多探索。
    一是回应时代新使命。十八大以来,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社会治理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课题召唤着历社人去思考,去迎接伟大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更成为历社人奋进的动力。学校第九次、第十次党代会为学院科研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学校学科、科研建设为学院发展提出了清晰的路线图。
    二是凝心聚力新发展。学院在党委的领导下,全院上下对科研之魂有了明确的认识,历史与社会学院的科研工作,就是要紧紧拥抱新时代这个主旋律,围绕科研的根本宗旨展开。这就要求首先重视科研的人民性,一切科研工作都要服务于人民,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去思考、去开展。其次重视科研的实践性,检验科研的成功与否,只有一个标准,就是让实践来进行检验。再次重视科研的主体性,新时代的科研工作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
    三是明确目标新征程。“双一流”建设、学位点建设对当下科研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科研发展的直接动力,为实现学校、学院建设的目标,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历社学院科研发展模式,成为学院上下共同的追求,也开启了学院科研发展的新征程。

    

                                             考镜源流  深植科研之根
      一是活水源头学有自。“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是中国学术的优良传统。传承有自,学有根基,是历史与社会学院科研的优秀学风。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学院形成了以胡澱咸、苏诚鉴等先生为代表的古文字、先秦史研究;以万绳楠先生为代表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以杨国宜先生为代表的唐宋史研究;以张海鹏先生为代表的明清史、徽学研究;以光仁洪、陈振飞先生为代表的世界史研究等,他们开创了我院学术研究的局面,也形成了全国性的影响。
    二是旧著新梓彰活力。为了将这种学术影响和精神传承与发扬,学院先后整理出版了陈怀荃先生的《黄牛集》、陈振飞先生的《问路集》、叶青先生的《求真集》、杨国宜先生的《求索集》,此外胡澱咸、光仁洪、王廷元、杜蒸民等先生的文集近期即将出版。
    三是后学新著焕新章。为更好地将这种优良的学风传承下去,学院近年来将教师的科研成果集中进行了出版,形成了“安徽师范大学史学丛书”、“安徽师范大学徽学丛书”和“安徽师范大学社会治理丛书”等系列,为学术传承提供了更好的路径。
     围绕学术思想的整理与发掘,使学院清楚知道科研发展的根基与特色,正是这种学术底蕴,指导了学院科研团队的组建和科研特色领域的打造。      

                                              团队创新  培育科研之基
      团队是历社科研的活力所在,创新是历社科研动力之源,两者构成历社学院的科研之基。历社学院的先贤们为学院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学术基因,成为学院团队发展的基石。
    一是徽学团队领风骚。30年前,张海鹏先生组建徽商研究团队,并开创了徽学学科,30年来,几代人在徽学学科领域薪火相传,不断拓展。如今在王世华与李琳琦两位先生带领下,已经从徽商研究,拓展到徽州教育、徽州学术,乃至徽州文书、徽州家谱、徽州社会等诸多领域,两个重大、三个重点、十余项一般国家社科基金及近十项省社科一、二等奖,使安徽师范大学成为徽学研究的重镇。著名史学家瞿林东先生评价说:一个学术流派正在形成,传承有自,而且呈现出‘日日新,又日新’的趋势”;“这个学术群体的良好的师承关系和良好的学风,以及明确的治学宗旨,在史学界并不多见”。        

      二是特色团队百花放。巴基斯坦研究院的成立,使世界史研究再次聚焦国际关系研究;农村社会学、环境社会学、精准扶贫、学校社会工作团队的组建,使社会学研究迈上新的台阶;社会组织、社会治理研究团队的兴起,弥补了研究的空白;新四军研究、考试制度研究、经济史研究等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力,使学院科研在传承与创新、特色与优势发展的征程中稳步向前。
    三是协同创新显实力。学院两个重大招标项目的获得,是十余位徽学研究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协同创新的典范。巴基斯坦研究院刚刚成立就受到各界关注,是十余位世界史研究者集合产生合力的外射反应。社会组织研究团队成员年轻,刚刚崭露头角即产生影响。社会学一直致力于的养老、环境研究,也因团队的力量正在显现出强烈的学术影响。团队合作,协同创新,成为学院科研的共识。       

                                            他山之石  助推科研之力
      科研的活力,需要有开放的环境,需要外界学术思想的激荡,学院的科研必须置身于交流的境遇之中,才能保持学术的敏感,走在学术发展的正确道路之上。
    一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科研离不开人才,团队建设是优质资源的有效组合。学院紧紧围绕学科建设和特色打造引进人才,近五年学院引进二十余位高层次人才,使各个研究团队得以有效组建。在人才引进的同时,学院提出了国际化的方向。学院引进了五位海归博士,一名外籍教师。提出了境外访学率80%的目标,近三年每年访学人数都在10人左右。
    二是重视学术交流。近年来举办了多场重要的学术会议,2013年我校首次“全国博士后学术论坛”,2014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苏皖片年会,2015年中韩学术年会,2016年安徽省社会学学会年会,2017年第四届“长三角”美国史论坛,2018年全国社会史年会。每年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四十人左右到院讲学。每年参加各类学术会议教师近100人次。
    三是搭建学术活动平台。为扩大学术交流力度与影响,学院开展了四届暑期徽学研习营,吸引了国内外两百余名徽学研究的爱好者参与。学院还创办了《区域文化研究》集刊,吸引了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加入其中。同时学院是安徽省史学会和安徽省徽学会会长单位,对安徽省的学术研究起到了引领与推动作用。         

 

附:学院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情况一览表

 

序号

学科分类

项目类别

项目名称

批准号

负责人

立项经费

(万)

1

中国历史

专项项目

明清徽州经济类契约文书整理与研究

2018vjx012

李琳琦

40

2

中国历史

重点项目

民间文献与明清徽州乡村治理研究

18azs011

刘道胜

35

3

社会学

一般项目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公众参与农村环境治理的社会机制研究

18bsh069

吴金芳

20

4

社会学

一般项目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消费的社会学研究

18bsh098

路幸福

20

5

人口学

一般项目

台湾地区人口老龄化下消费结构的变动研究

18brk033

谢余庆

20

6

中国历史

一般项目

近代徽州乡村社会转型研究

18bzs142

梁仁志

20

7

世界历史

一般项目

印度与印度洋沿岸东非国家经贸关系研究(19472017

18bss051

杜英

20

8

中国历史

青年项目

徽州乡村女性婚姻家庭生活地位变化研究(19492016

18czs062

马路

20

9

世界历史

后期资助

卡特时期中美战略关系研究

18fss017

周军

20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