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客户端】生动实践 | 乡音何处寻?-尊龙最新登录首页

 【前线客户端】生动实践 | 乡音何处寻?-尊龙最新登录首页

媒体师大

【前线客户端】生动实践 | 乡音何处寻?

  • 时间:2024-03-05
  • 来源:
  • 作者:
  • 点击量:
预审 审核

报道转载如下:

孩子只熟悉普通话,如何与家里只会说方言的老人流畅沟通?如果没有方言提醒,我们要怎么理解古籍里的陌生词汇?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方言采录调研团队交上了一份万字答案。他们的足迹串起徽山皖水间的一座座村庄,寻觅在乡民中间口口相传的方言,撰写的调研报告《乡音何处寻:方言保护传承的困境与出路——基于安徽省百县(区)的实地调研》,荣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方言采录调研团

我们如何觅乡音?

1952年,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孟庆惠曾带领团队前往乡村,开展对部分地区方言的调查与整理工作。“因为有了往年调研得到的资料,我们如今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去进行调研。”项目负责人王倩说。

安徽方言十里不同音且颇为复杂,为保证能与当地人顺畅沟通,方言采录调研团前期尽可能地招募方言点户籍地成员,并对外地成员进行系统性培训,带领他们学习调研地方言的发音特点,还精心编写《安徽方言童谣调查手册》发给调研团成员,详细教授相关软件、录音设备的用法。

安徽方言童谣调查手册

“但相较于以往的方言研究,本次调研也有着许多新的设计。”王倩详细介绍道。以往方言研究学理性更强,侧重于调查方言本体,且大多运用原始、低效率的纸笔方法记录。团队本次调研侧重调查童谣、民歌、戏曲等方言文化,致力于呈现安徽方言的生存现状和传承现状,探讨方言保护传承对策。此外,本次实地调研还尝试运用“音、像、图、文”等信息化手段,使传统方言的记录和研究更为立体。

“困境”和“出路”

通过总结实地调研材料,方言采录调研团首次提出“安徽方言在地理和历史角度呈现出过渡性、混合性的分布特点”。他们以此为基础归纳出方言现存两大困境:活力方面,方言多样性急剧减少、活力值急速衰减;保护方面,政府、学界、企业、民众四大主体未能形成保护传承方言的合力。

那么保护传承方言的出路在哪里?

经过调研,团队从四方主体入手提出建议:政府应履行主体责任,牵头协调、统筹推进;学者要聚焦应用研究,积极推动方言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科技企业要推动神经网络技术和方言大数据融合,研发方言语音识别合成系统;媒体应自觉以方言为创作素材,纠正大众对方言偏差性认识,树立方言资源观念,孵化方言传播品牌。

队员们参加安徽方言童谣采录培训会

“我们之前和科大讯飞沟通过,看能不能用我们的数据去建设安徽的语言识别合成系统。”王倩谈到,团队以科技赋能方言采录,通过语言编辑软件将方言素材加工后录入数据库,为语音合成技术、语音视频合成技术等研究提供了材料。团队认为,语音识别合成系统将有很多现实应用场景,比如,能让孩子和家里仅会说方言的老人之间的代际沟通更为顺畅;比如,方言转普通话的语音识别合成系统,能极大帮助外来患者与医护人员进行高效沟通;再比如,在应急服务等方面,也存在开发系统的必要。

方言采录调研团将方言保护放在学科研究与社会需求的双重环境下,从保护传承面临的困境入手,探究多方推进加上社会需求的方言保护传承出路,提出了更多具有可行性的新思路。

展望未来,“接力”前行

在调研报告里,团队写下:“方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还是一种文化、一种传统、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有了方言,才有中国戏曲的争奇斗艳,才有民歌童谣的婉转动听。方言寄托的是家国情怀,体现的是文化多样性,见证的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他们笃行、团结、努力,凭学术之力,守护方言的文脉。

提到未来,团队畅想着他们的项目能不断接力推进下去,以推广方言文化为基点,为研究汉语方言、传承中华文化、促进地方文化传承和发展以及推动中国语言文化的国际交流作出更多的贡献。

团队计划继续招募更多新生力量,深入皖南、皖西南等地区进行实地调研。他们将走访更多的村庄,发掘那些被遗忘的方言文化,并收集宝贵的方言信息。同时,团队还将对已采集的数据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和研究,推进出版有声书、开发小程序、制作新媒体视频,向更多的人推广乡音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汉语方言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原报道阅读链接:【前线客户端】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网站地图